霍云华:尊重,是医生的必修课
发布时间:2021-05-07 09:44
尊重,是医生的必修课。好医生“尊重”的四层级是什么?我院内科专家,军中“国医名师”海军总医院李炳文教授高徒,全军保健委员会委员,霍云华主任这样认为:
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。在当今医患关系日趋复杂的环境中,要想做个好医生,学会尊重是一门必修课。我认为,尊重分为四个层级:
尊重患者 我的导师是海军总医院的中医专家李炳文教授。他经常教育学生,医生所有的本事都是从患者身上学到的,经验的点滴积累也是从患者那里得来的,所以对患者要有感激之情。无论男女老幼、平民高官,尊重是第一位的。
霍云华主任和恩师李炳文教授合影
尊重就是站在患者的角度,处处为他们着想;尊重就是详细的问诊、精审的辨证、谨慎的用药;尊重就是平和的态度、温和的语言以及再忙也不省略的叮嘱。找李教授看病如沐杨柳清风、杏花春雨,手指往患者腕上一搭,立刻传递一股温暖和亲和。如是老相识,李教授总会笑着问:最近怎样?吃完药有什么感觉?胃口怎么样?睡觉好不好?不厌其烦。对待外地的患者能加号就给加号。李教授说患者多住一天又要多花不少钱,宁肯自己累一点;李教授总是为患者着想,从不开大方贵药,真正用行动实践孙思邈的《大医精诚》:“视人之病犹己之病”,“风雨寒暑勿避,远近晨夜勿拘,贵贱贫富好恶亲疏勿问”。医生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尊重,自然会赢得患者的尊重。
尊重同道 俗语说“同行相轻”。清朝张璐所著《张氏医通》的篇首就有“医门十戒”之“诋毁同道戒”曰:“淳于谊者,尤为医林之切务”,并告诫医者切勿“无稽之口,随处交传,同人相向,往往论及”,要“慎之!慎之!
当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,专业越来越精,医生要正确地审视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,客观评价他人的优长。记得在读博期间,有次跟导师出门诊,患者拿了某位教授开的一个药方:“你觉得这药方怎么样?”导师说:“方子挺好,你找我看病,我会按我的思路开药。”患者走后导师说,医生之间最忌互相贬低,尤其是当着患者的面。这是一个医者应遵守的道德规范。
负责任的医生还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弱项。前不久我朋友的母亲要置换膝关节,找到一位专家,专家坦言,做脊柱手术我们不如某家医院,推荐去那里做。但是膝关节自己的医院做的好一些,建议来这里。术后效果果然很好。这样的态度,同样值得我们尊重。
尊重生命 生命是世上最宝贵的,任何东西和生命相比都无足轻重。
“医乃仁术”,医生是患者托付生命的人。人命至要,有贵千金。古人言:“夫医者,非仁学之士不可托也;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;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”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·序》中说:“夫医之为道,君子用之于卫生,而推之以济世,故为仁术。”自古以来对医者的要求首先要有一颗仁心。“仁者爱人”胸怀博爱,对生命多一份敬畏,就少一些鲁莽;多一份尊重,就少一些随意。
在中医看来,不能够按照仁的态度对待患者的医者,只是术士,而不是真正的医生。不能只见病,不见人,只关心病,而忽略了生病的这个人。多年前实习时我跟一位退休的儿科主任抄方,亲眼看到老主任用一块小手绢包起听诊器,轻轻放到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胸前。跟老主任学了几个药方已记不得了,但那块蓝色小手绢带给患儿的温暖,对一个弱小生命的呵护与尊重,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。每每想起,总令人感动不已。
尊重自然 恩格斯在《自然辩证法》中强调:“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。”大自然孕育了一切生命,万物竞相,各自繁荣。老子曰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顺应天地变化,遵循自然法则,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,与万物的和谐,也就是“天人合一”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。敬畏自然,尊重自然,与万物共生,不仅是对医生的要求,更是文明社会中每个公民应遵守的行为规范。
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,颇能引起我的共鸣:“人懂得尊重自己——他不苟且,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;人懂得尊重别人——他不霸道,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;人懂得尊重自然——他不掠夺,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。”
愿尊重成为每个医者的必修课,时时勤思之,日日笃行之。
文章来源:医师报
霍云华,主任医师,中医博士,毕业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,师从广东省名医罗仁教授,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,师从军内“国医名师”海军总医院李炳文教授,全军保健委员会委员。
退休前:霍主任负责“两弹一星”专家院士的医疗保健工作,在高端人群的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擅长治疗:擅长老年慢性病的调治,尤其是高血压,糖尿病,颈椎病,脾胃病,慢性胃炎,胃食管反流,便秘,功能性消化不良等。擅长治疗失眠,抑郁及焦虑,各种头痛、月经病,乳腺增生,甲状腺疾病及更年期综合征,反复泌尿系统感染,关节病等。
治疗理念:霍主任临床上重视气机郁阻及痰瘀水湿致病因素,运用心理疏导,倡导疾病症证同治,追求形神体同调,针药罐并用。